- 蔡淮涛;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瑰宝。我国高度重视文物保护,目前已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主,刑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辅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安阳殷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遗址与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以2024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为研究背景,结合安阳殷墟遗址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刑法规制3个方面对安阳殷墟遗址与文物保护提出法律保障方面的建议。
2025年03期 v.24;No.135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宋戈;
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由此引发了数据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的法律问题。高校数据知识产权法律实训课程对于提升高校法律专业学生的数据知识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科学设置高校数据知识产权法律实训课程,应当通过分组学习的形式,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升数据知识产权法律实训课程效果。数据知识产权法律实训课程的具体实施层面包括问题导向学习、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学习深化的基本步骤,实现数据知识产权的理论知识、法律规范、职业技能的学习目标,以满足社会对数据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的现实需求。
2025年03期 v.24;No.135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 王旖雪;
为释放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者的潜能,形塑中国政治哲学的学术体系,使中国学者跻身于国际政治哲学研究的话语圈之中并处在重要的位置,中国学人就必须从追逐西方学者“圣经”启示的喧嚣中沉寂下来,对政治哲学的本质进行自己的独立追问,还应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遗产加以梳理,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特质作出说明,在此基础上着手建构中国当代政治哲学的学术体系。
2025年03期 v.24;No.135 28-3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赵政;魏万磊;
现代社会原子化趋势以个体化、网络化与碎片化为基本特征,深刻影响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及社会联系方式,从而使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新需求。分析青年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指出原子化社会青年思政教育面临教育主体间的弱连接、教育内容的解码变异以及教育场域的结构坍塌三大难题。针对这些难题,提出强化多主体协同机制、优化教育内容设计、重塑双线融合教育场域以及发挥共青团中间组织作用的创新路径。
2025年03期 v.24;No.135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高晓琰;邹小华;
交往空间作为主体交互活动的场域,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方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交往迅猛发展,网络交往空间的扩展成为社会与时代变迁最显著的特征。网络交往空间具备开放性与交互性、匿名性与虚拟性以及去主体化的特征。网络交往空间在提供交往领域的同时,也存在网络安全隐患、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社会关系疏离等不良现象,进而带来道德失衡、价值失序甚至引发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网络文明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领域。构建新时代和谐网络交往空间,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和谐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网民和谐自律意识;建立网络空间常态化监管机制。只有全民参与,才能实现网络空间的共治共享,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动力。
2025年03期 v.24;No.135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 张亚楠;
空间生产是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核心要素。借助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对城市社区体育空间“三维一体”结构进行分析,提出社区体育空间生产的“资本—活动—权力”逻辑框架,分析如何通过汇集社区资本、搭建社区体育活动和赋予居民公共权力实现社区体育空间的重塑,并以此推动社区体育治理成效延续性和持久化,最终实现社区体育自治的根本目标。构建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结构化实践路径,应以社区体育资本建设为核心,构建社区体育治理基础;以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为核心,进行空间实践;以居民空间公共性为核心,保证社区体育空间居民共享。
2025年03期 v.24;No.135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 马霜春;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央企业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与发展,更直接影响企业的稳定运营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探讨当前中央企业党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以期为中央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党的建设、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4;No.135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王灿;
社会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方法,也是制定政策的重要信息来源。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转入农村地区,但是经验不足、力量薄弱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村缺乏了解。如何解决农民问题,如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如何实施正确的政策开展土地革命,是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深入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党内不清楚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将农民切实的利益需求融入党的政策当中。社会调查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了解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方法,不仅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方法途径,也为党内正确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靠保证。
2025年03期 v.24;No.135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