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工学院学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大别山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叠加传承

    何鑫;

    大别山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异源汇通是叠加关系的基础。通过构建新文化体系、打造信息化平台、构建传承仪式链、建立与完善保障制度、打破传统传播场域限制等,推动大别山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叠加传承,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25年01期 v.24;No.13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学意蕴探析

    赵凤娟;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人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蕴含着深厚的人学意蕴。具体表现为:文化发展要依靠人,将人视为文化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量;文化发展是为了人,强调“以文化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学意蕴,有裨于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2025年01期 v.24;No.133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红旗渠精神研究

  • 红旗渠精神融入青少年研学教育的路径研究

    常卓航;莫媛媛;

    红旗渠精神是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10年修渠形成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动体现。用红旗渠精神去教育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帮助青少年塑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1期 v.24;No.133 10-1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 论红旗渠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

    张文凯;

    红旗渠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实践主体和发展需求等方面具有统一性,这是两者契合的逻辑前提。红旗渠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的主体结构主要表现在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方面。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两者契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提炼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标识;要践行弘扬红旗渠精神,挖潜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内涵。

    2025年01期 v.24;No.133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政治与法律研究

  • 恩格斯对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基于《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本考察

    郭金龙;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过重要的持续性的学术影响。一是引导马克思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剖析路径;二是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借鉴;三是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论点支援和补充;四是帮助马克思确证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共产主义结论。客观全面把握《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转向的影响,是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学术思想关系的重要方面。

    2025年01期 v.24;No.133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列斐伏尔论空间生产的结构——基于三位一体和空间史的视角

    肖孟哲;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后现代理论,特别是为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空间提供了一个思想锚点,启发了后马克思主义对于城市-空间的批判思潮。基于列斐伏尔“三位一体”理论和空间史的视角,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思想母体,即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德国辩证法和语言学及其内在关联的逻辑,分析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结构。

    2025年01期 v.24;No.133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新时代高校助力新农人职业技能提升路径研究——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陈佳美思;王纲;

    党和国家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一贯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党创办的第一所工程技术院校,在开展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始终立足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依托科技扶贫专家与博士帮扶团、电子商务扶贫培训基地、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等,将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课程体系、研修班、科创活动等一系列新农人培育方案落地,并取得显著成果。依据实践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新时代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进一步提出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赋能新农人培育的发展构想,通过发挥行业特色型高校育人作用,推动新农人培育与时代新人培养双向互动、有效衔接,实现“新工科”与“新农科”互融互通。

    2025年01期 v.24;No.133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饭圈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与治理

    徐颖勰;

    “饭圈文化”是由同一明星的粉丝推动,依托互联网平台而成立的相同趣缘群体,具有群体极化、偶像狂热迷恋与角色替代等特征。目前,“饭圈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之中影响较大,这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践行带来多重挑战。基于此,通过发挥“饭圈文化”正向价值,开展网络文化协同治理,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等途径,引领大学生自觉学习、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5年01期 v.24;No.133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论民法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陈丽洪;

    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之一,是我国德法并重治国之道的重要体现。结合民法典的核心理念,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民法典的立法编纂在民法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规则等方面有机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司法实践活动实施民法典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025年01期 v.24;No.133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论网络暴力致人损害的刑法规制

    王超;孔龙;

    网络暴力致人损害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对社会发展、网络环境及其侵权相关者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从我国网络暴力致人损害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行法律具有一定的缺陷。建议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出台有关网络暴力更详尽的司法解释、普及网络法律知识等措施,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宣传机制。

    2025年01期 v.24;No.133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经济与文化研究

  • 安徽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化分析

    李晶晶;文斌;任建华;

    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服务质量和环境保护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泰尔指数全面测度和分析2011—2022年安徽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安徽省文旅产业整体上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合肥市水平最高;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稳定发展;皖北城市虽进步但水平较低;黄山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所下降。2011—2022年安徽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主要源自区域内差异,且区域内差异皖中地区最高,皖北地区和皖南地区的泰尔指数相对较低。

    2025年01期 v.24;No.133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1K]
  • 探索以REITs模式盘活保障性租赁住房资产——以河南省豫资保障房管理运营有限公司类REITs为例

    王雅璐;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其存量资产的有效管理和盘活利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以河南省豫资保障房管理运营有限公司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盘活存量保障性租赁住房资产为例,分析该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并对以REITs模式推动存量保障性租赁住房资产盘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提出建议。

    2025年01期 v.24;No.133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苏区红色标语研究现状、热点分析及未来展望——基于CNKI数据库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邹晓芟;

    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红色标语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过程中的创新产物,是红军宣传政治工作的物质载体,也是创造苏区精神的典范之作。借助Cite Space6.2.R3软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苏区红色标语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软件绘制网络知识图谱对文献发文量、作者及合作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旨在对苏区红色标语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助益。

    2025年01期 v.24;No.133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 美国移民文化的包容性探究

    梁兵;张沛青;

    移民文化作为美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分析美国移民文化包容性产生的原因、特征,以及美国移民文化的包容性给中国的文化、经济发展带来的重要启示。

    2025年01期 v.24;No.133 73-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 互联互通:中医药国际化障碍的多元解决路径

    潘银星;施佳佳;许晶晶;周亚东;

    随着中国中医药产业进一步迈向国际舞台,其全球化进程受到3大障碍的影响:术语翻译难题,文化差异冲突和国际标准壁垒。就中医药术语的翻译问题,建议采用与人工智能(AI)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实现中医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标准化;面对文化冲突的挑战,强调中医药的科学属性和文化属性并举,从而提高中医药在异国文化中的接受度;为了克服标准壁垒问题,强调要多举措推动建立国际社会互认的中医药标准和认证体系。中医药产业只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在国际法律框架下得到合理应用时,才能在全球医疗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2025年01期 v.24;No.133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安阳优秀地域文化国际传播的多维路径探析

    武敏;

    安阳优秀地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根据安阳优秀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对外传播现状,构建具有影响力的安阳优秀地域文化品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外译传播体系,拓展对外传播的多维路径,能够产生多元化经济效用,既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又能展示安阳本土文化强大魅力,提升安阳的国际形象、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推动安阳区域经济建设发展。

    2025年01期 v.24;No.133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黄宾虹印学研究的思维立场探析

    马一恒;

    黄宾虹对印学的研究在其同时期学者中是最为出色的,综观其印学研究的思维立场涉朴学、金石学和艺术学等领域。他以朴学为基础,专治一业,并依照金石学中的著录分类法,从印文的内容、功能、材质等多角度对古印进行细致分类,将肖形印单独划分,开创了印章分类史的新方法。在印学研究中,黄宾虹从艺术学立场强调书画印之间的融通,深入发掘古印中可为书画创作所用的艺术元素,将古玺印中的“不齐”拓展到书画创作中。

    2025年01期 v.24;No.133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 算法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研究

    彭辉;孙小蒙;张宇航;马辰芳;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是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今时代,算法技术日益成为网络信息分发传播的主要工具,深刻改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算法时代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呈现出工作载体更加多元化、工作对象愈发精准化、工作方式日益隐性化的新特点。与此同时,算法技术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了信息多元与价值同构之间的矛盾、数据采集与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碎片传播与整体推进之间的矛盾等一系列新问题。以算法技术赋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发展,需要秉持“积极审慎”的工作理念,构建“多元一体”的工作平台,坚守“价值优先”的工作导向。

    2025年01期 v.24;No.133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文学与艺术研究

  • 《论语》视域下儒家交友观的现代阐释及启示

    任国防;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汇编,蕴含着丰富的交友思想。通过梳理《论语》及相关文献中有关交友的内容可见,儒家“以友辅仁”“以友辅学”“以友为乐”的交友动机,“同志为友”“志同道合”的交友原则,“尊重为首”的相处之道,对引导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1期 v.24;No.133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 才与境相遭:赵翼入都的诗学意义

    吴蔚;

    赵翼17年的入都经历对其诗学取向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个人的境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识”和“胆”,最终影响“才”的表现和“力”的形成。赵翼之识扩展于入都后刘统勋、汪由敦的赏识和提携,赵翼之胆却在“无如总做第三人”的科举之途中被削弱,因此他在诗学上也自嘲为“第三人”。这是赵翼在诗学观点和倾向上始终保有“底线意识”,与性灵派诗学总在离合之间的原因,也能解释袁枚对他所评价的“忽奇忽正,忽庄忽徘”的特点。赵翼入都的经历在清代中期诗人当中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2025年01期 v.24;No.133 99-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 论李清照词的戏剧性

    何时清;

    在宋代,宋词与戏剧之间存在着彼此借鉴、汲取艺术养分的现象。戏剧因素进入词的创作,使词具有戏剧性,更具表现力。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其词的创作中充分融入了戏剧性,主要体现在:词中有冲突性的戏剧情节、口语化的戏剧语言、丰富的戏剧动作、突转的戏剧悬念等。李清照颠沛的人生经历,为其词的戏剧性提供了现实素材。她惯用寻常语度入音律,把日常化的语言融入到词句中,富于现实生活的表现。从戏剧性视角来研究李清照词,将为我们鉴赏李清照词增加一个新的方向。

    2025年01期 v.24;No.133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 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中的诗意建构及民族意识

    白妙婷;翟晓甜;

    在图像媒介二次创作的影响下,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关注,《遥远的向日葵地》作为原著文本《我的阿勒泰》的写作延续,表现出李娟心中诗意建构的扩展和民族意识的再度唤醒。在文本中,李娟通过静止的空间和流动的日常完成诗意的建构,对边地地区类似人类童年时代的生活状况和心灵状态的描写,透露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在诗意的多维度呈现中,李娟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书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路径。

    2025年01期 v.24;No.133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语言学研究

  • 《意拾喻言》译介的跨文化交流之道——兼论译名“依湿杂说”的订正

    王海;陈常钰;

    1840年,罗伯聃与其中文老师蒙昧先生合译伊索寓言(Aesop/Esop's fables)并以《意拾喻言》之名出版,此后该译本81则伊索寓言被中外学者和译者反复改写。考查罗伯聃与蒙昧先生合译《意拾喻言》的动机、翻译模式及其译本在中国的传播,总结二人将该译本作为在华外国人的汉语教材之意图,厘清《意拾喻言》译本中西文化交流及伊索寓言翻译改写被国人接受的史实,有助于深入认识伊索寓言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及文学表达手法;订正“依湿杂说”的“不翻”引发的译名讹传,探究其误译误传的潜在原因,还原史实的原貌。

    2025年01期 v.24;No.133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中国法治形象在境内外英语媒体中的话语建构(2011—2022)

    肖薇;孙倩悦;

    基于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分析了境内外英语新闻媒体话语(2011—2022)。分析发现:相关报道数量均与热点事件关联,中国法律体系、法治改革及国家治理等为常见议题。境外媒体更倾向于描摹中国法律制度的限制性和落后性,境内媒体更偏重建构中国法治进程的进取性、积极性和时代性。两者差异或与中西法治模式、理念及国际传播环境有关,对中国法治建设的认可则离不开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成果和日益提升的国际传播力。我国法治形象的建构一方面需要立足“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另一方面需要审慎对待国际不同声音,增强海外投送能力。

    2025年01期 v.24;No.133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