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工学院学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范连生;王勤;

    城乡融合发展是党和国家助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只有把握“一体联动”城乡融合的理论逻辑,才能构建中国式城乡关系现代化形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和稳定社会秩序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只有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乡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乡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才能遵循并嵌套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进路,优化工农城乡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2025年05期 v.24;No.137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 加快科技强国建设的逻辑必然与实践路径

    黄惠萍;王源林;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背景下,从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特征来认识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对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雄厚的科技积累与新科技革命形成历史交汇,共同构筑起科技强国建设的制度基石、能力支撑与时代契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科技强国建设,需要深入把握其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全面理解和剖析其实现的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建设开辟正确道路。

    2025年05期 v.24;No.137 7-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角下的红旗渠精神探析——基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齐若惟;

    红旗渠精神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林县人民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凝练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做到坚定文化自信,践行“两创”方针,加强实践养成,在继承红旗渠精神的文化基因的同时,为红旗渠精神注入时代新元素,助力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2025年05期 v.24;No.137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红旗渠精神研究

  • 三千年的唤醒与呼应——从殷商文明与红旗渠精神的历史哲学“对话”中探寻中华文明的密码

    牛瑞庆;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其生命力不仅源于物质传承,更在于精神内核的延续与创新。殷商文明与红旗渠精神,通过历史哲学的深层维度跨越时空的“对话”,揭示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三大核心密码:敬畏自然而不屈服于自然的天人智慧;集体协作的组织智慧;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实践理性。新时代,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将继续激励我们创造新的文明奇迹。

    2025年05期 v.24;No.137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 以红旗渠精神涵养廉洁文化建设

    郭凌云;王红艳;何博妍;

    红旗渠精神是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鲜活素材。红旗渠精神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与廉洁文化倡导的廉洁自律、服务人民、实干担当存在高度契合。以红旗渠精神涵养廉洁文化建设,能够为其提供深厚的精神资源、提升廉洁文化建设的感召力、强化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价值。基于此,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坚持实践养成、强化示范引领、健全监督机制等多维路径,将廉洁文化建设理念贯彻到具体实践中,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发展。

    2025年05期 v.24;No.137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 红旗渠精神的多重维度探析

    张小强;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见证了林州人民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彰显了林州人民攻坚克难的英雄气概,孕育了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红旗渠的建设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项哲学理论的伟大实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红旗渠建设的精神根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是红旗渠精神的精神沃土。新时代,红旗渠精神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2025年05期 v.24;No.137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用红旗渠精神培育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路径探析

    熊思彬;陈瑞利;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培育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资源。挖掘红旗渠精神的育人价值,培育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引领等途径。新时代,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并积极践行红旗渠精神,才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2025年05期 v.24;No.137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政治与法律研究

  • 算法推荐的法律风险规制及完善路径

    孟一丹;杨文丽;

    算法推荐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侵害隐私、加剧歧视和不平等的负面效应。个人信息的不当使用和算法推荐过程中的不透明性是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场景公正理论”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逻辑起点,借鉴欧盟数据保护影响评估制度,以此健全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并进一步细化算法解释权的具体规定,破解算法黑箱,构建算法推荐精细化的问责体系和制度安排。

    2025年05期 v.24;No.137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 生态环境法典中环境健康权的逻辑理路与规范构造

    叶一林;韩东爽;

    保障公众健康是我国环境立法的重要旨归,以环境健康利益为核心的环境健康权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权利载体。就环境健康权入典议题而言,环境健康权与生态环境法典编纂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环境健康权的法典表达可在契合法典编纂“总则—分编”体例的基础上,借用适度化的立法模式,采用“一体两翼”的入典路径。在总则编,就环境健康权的内涵界定、权责分配及损害救济等内容进行说明;在污染防治编,就公众环境健康权的制度保障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在生态环境责任编,对公众环境健康权的损害救济问题展开探究。通过对环境健康权入典的逻辑理路与规范构造展开研究,可以为环境健康权的法定化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

    2025年05期 v.24;No.137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

    贾晨;杨利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思想沃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涵养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其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有效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现实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相融合、理论研习与实践锻炼相契合、显性教学与隐性育人相协同、文化自信与兼收并蓄相统筹的原则,才能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2025年05期 v.24;No.137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 脱嵌与再嵌:Z世代青年“断亲”现象的风险及引导策略研究

    程梦汐;陈垣君;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依靠血亲关系构建起传统的“熟人社会”。随着社会发展,Z世代青年“断亲”现象已然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推动“熟人社会”逐渐向“陌生人社会”转化。Z世代青年“断亲”现象凸显出事实亲情与虚拟亲情之间的冲突与转向。这一现象的生成是社会关系嬗变、城市化发展、价值观念转变以及人际互动方式改变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断亲”这种心理“脱嵌”行为,我们应在理性看待的基础上明确其可能在传统文化、社会发展及个人发展等层面产生的潜在风险,并遵循对症施策、有的放矢的原则,给予一定正确引导,让Z世代青年树立起健康的家庭观和亲缘观,以实现心理上的“再嵌”,重归于亲。

    2025年05期 v.24;No.137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 高校二级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研究

    王振国;阎冬;

    二级学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二级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环节,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抓手和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必然要求。以安阳工学院为例,针对二级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存在的问题,遵循“生成逻辑”对二级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各主体的关系进行重新安排,初步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2136”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该体系下,学院各类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2025年05期 v.24;No.137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经济与文化研究

  • 河南跨境电商企业数字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程天池;冯淑惠;丁文恩;

    数字能力是跨境电商企业获取海外客户、提升品牌知名度以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河南跨境电商企业在数字化能力建设方面面临诸多问题,通过引入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数字能力评价体系,旨在帮助企业精准识别短板并合理调配资源,助力豫品出海从数量阶段向价值阶段迈进,为跨境电商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兼具科学性与地域适配性的理论支撑。

    2025年05期 v.24;No.137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4K]
  • 河南省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研究

    潘宁;

    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可弥补公共人力资本投入的不足,从而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人力资本,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在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的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基于2014—2022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泰尔指数分析河南省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发展水平及地区差异。结果发现:(1)样本期间,河南省和四大经济区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呈稳步上升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其中,豫北地区和中原城市群增速较快。(2)从地区差异来看,河南省整体泰尔指数不大,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较大且呈逐年扩大趋势,而区域间差异逐年减少。四大经济区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差异明显,地区内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原城市群、豫西豫西南地区、豫北地区和黄淮地区。

    2025年05期 v.24;No.137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2K]
  • 河南省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发展协同性研究

    高士君;喻莎莎;

    加快城市物流和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熵权法测算两者的发展指数,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与Kernel密度函数,对两者耦合协调的程度及其地区差异与空间演化规律进行深度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渐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区域差异逐渐增大,以郑州为中心的豫中地区发展较快。建议完善物流基建,强化多式联运网络;发挥郑州中心枢纽作用,优化全省物流布局,推动城市经济和物流均衡发展。

    2025年05期 v.24;No.137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安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郭丽;

    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既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息息相关,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安阳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进程中面临产业数字化程度较低、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安阳需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动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加大数实融合相关人才培育力度等。

    2025年05期 v.24;No.137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 基于IPA方法的村级财务公开满意度调查研究

    贺碧晴;程雨飞;

    村级财务公开是农村基层民主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村级财务公开满意度,采用修正的重要性-表现分析方法。以河南省H镇F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从公开内容、公开时效和公开方式3个维度,对影响村民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村民对“疑问反馈响应速度”和“公开数据的完整性”的引申重要性评价较高,但满意度评价较低,是亟待改进的关键领域;“公开报告的易懂性”“公开明细的清晰度”和“公开信息的及时性”则属于优势领域,应继续保持。基于此,提出建立高效反馈机制、提升数据完整性、巩固现有优势、适度调控资源投入等针对性策略建议。

    2025年05期 v.24;No.137 84-8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大数据视域下企业会计智能化转型:理论基石与实践路径

    杨梅;

    大数据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分析企业智能化转型内涵与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企业会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企业会计智能化转型需要将业务、财务与行业数据融通、构建智能化数据系统,进而形成决策辅助支持体系,更需要树立大数据思维、运用多种先进技术与搭建高效能的智能化会计系统等层面的保障与支持。

    2025年05期 v.24;No.137 88-9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 困境与路径:筑牢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杨美美;王成元;王啟蒙;

    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新时代发展和创新红色文化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目前,我国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方面,面临着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高、西方思潮的渗透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等“现实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中国必须以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切入点,一方面实现好传承红色基因、激活红色文化产业、完善红色文化体系;另一方面,着力增强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大力拓展国际红色文化产业业务、强化红色文化话语权。筑牢红色文化软实力不仅是增强综合国力必然要求,也是凝聚民族共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利途径。

    2025年05期 v.24;No.137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 身份与情感:师范生合作学习类型和影响因素研究

    张冬伟;郝少毅;

    教师协同育人能力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以A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名师范生为个案,通过为期3个月的非参与式观察、访谈及实物资料收集,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讨师范生合作学习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师范生呈现出“被动表象合作”与“主动表象合作”2种合作学习类型,前者因身份符号缺失导致情感连带薄弱,后者因内容符号不足导致共同关注焦点偏离。符号储备和文化制度双重嵌套因素对师范生的合作学习形式产生了影响。对此,建议从符号积累、课程支持和文化环境3方面完善师范生合作学习的支持系统。

    2025年05期 v.24;No.137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育人路径研究

    吴庆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专业的育人价值在于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千年智慧,还能为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当前,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面临着诸多问题。深入研究并探索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专业的育人路径,提出相关可行性措施,力求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进行艺术设计教育。

    2025年05期 v.24;No.137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张幸格;

    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构建多元化传播平台、深耕文化传播内容、提高馆员媒介素养等路径,旨在通过新媒体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文化传播效果,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推动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与发展。

    2025年05期 v.24;No.137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文学与艺术研究

  • 黔东南地区传统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董政宏;

    黔东南地区传统蜡染技艺是我国蜡染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蜡染是其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巨大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黔东南地区蜡染被称之为“无字史书”,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人文内涵,而且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进程影响深远。当前面对黔东南蜡染技艺图样缺乏系统整理、技艺传承后继无人、文旅过度开发等问题,应采用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创新蜡染图样、培养蜡染传承人等措施护航传统蜡染技艺的发展。

    2025年05期 v.24;No.137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 儒家诚学视域下《我的名字叫红》散点叙事研究

    刘瑾;

    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自问世以来分别获得法国最佳外语图书奖、意大利格林扎内·加富尔奖、都柏林文学奖,为其赢得了“大师级”世界文学作家的声誉。结合儒家诚学思想,从帕慕克热爱且珍视的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视角入手,探究小说中散点叙述结构呈现的“整体性与局部性”“虚与实”等特征。作品独特的叙事视角为世界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贡献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2025年05期 v.24;No.137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归园田居》中的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

    于梦雪;

    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从陶渊明的田园、友情、亲情等不同主题的诗歌以及记、传等不同体裁的资料中,我们均可发现陶渊明对“隐逸”情怀的多样描绘。但这种“隐逸”情怀,并非与儒家积极入仕思想彻底对立,也非对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完全遵循,更非囿于玄学中对“有”和“无”的形而上思考。它首先立足于“入仕”思想及其实践之后对“官场事务”和“历史变化”的冷峻思考,进而转变为“入仕”与“隐逸”的矛盾冲突,最终以情归心,在田园中践行自我。这之间既包蕴着对彼时历史的理性参与和思考,也彰显着坚守本心和回归自我的人文观照,是理与情的交融和升华。

    2025年05期 v.24;No.137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 论《醒世姻缘传》中悍妇形象的转变

    金子睿;宋巧燕;

    悍妇形象在明末清初的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中早已存在,多具因妒而悍的特点,但人物形象并不丰满。到了明末清初,悍妇形象在继承和发展历代悍妇特点的同时,又展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以《醒世姻缘传》中的悍妇形象最为典型:悍妇形象从个体走向群体,悍妇的残害范围扩大;对丈夫无关爱,不再因妒而悍;她们开始轻视夫权,主动在家庭中争取权益。通过分析《醒世姻缘传》中的悍妇形象新变,有助于研究明末清初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潮以及作者西周生的创作思想。

    2025年05期 v.24;No.137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 下载本期数据